各位想用deepseek从事自媒体挣点零花钱的小可爱们,下面我们演示一下一篇deepseek评价哪吒汽车起诉哪吒电影的文章,写得太赞了!可以说,deepseek解放了很多自媒体职业的双手,原本要花一天时间写得文案,deepseek几秒钟就可以帮你写出来!
标题:当“魔童”遇上“碰瓷”:哪吒汽车如何用一场官司演绎现代版“李鬼告李逵”
2025年春节档,《哪吒2》以超过百亿补贴飘房横扫市场,而哪吒汽车却用一场荒诞的诉讼,为观众献上了现实版“魔幻现实主义大戏”——起诉电影出品方侵权,索赔5000万元^1。这场“哪吒告哪吒”的闹剧,堪称商业碰瓷的教科书级案例,完美诠释了何为“我命由我不由天,但流量必须由我蹭”。
哪吒汽车声称电影“魔童哪吒”侵犯其商标权,却选择性遗忘两个关键事实:其一,电影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2019年上映时,哪吒汽车还叫“合众新能源”,直到2021年才更名;其二,其申请“魔小童”“哪吒大魔童”等商标的时间(2023年)比电影上映晚了整整四年^2^3。这种“先上车后买票,买不到票就砸车”的逻辑,连商标局都看不下去,直接裁定其商标无效^3。法院更是一针见血:消费者分不清会变形的汽车和会变身的哪吒?那恐怕得先问问敖丙的冰系法术能不能给电动车降温^5。
更讽刺的是,哪吒汽车一边指责电影方“抢注商标”,一边自己批量申请“魔童”系列商标,结果因“缺乏实际使用”被驳回^2。这波操作堪比申公豹的“移花接木”——嘴上喊着保护知识产权,手里忙着抢注公共文化符号。
这场诉讼的时机堪称“精准碰瓷”:恰逢《哪吒2》上映前夕,舆论热度巅峰时刻。可惜哪吒汽车算准了流量,却算漏了人心——网友辣评:“电影里的哪吒逆天改命,现实中的哪吒汽车只会碰瓷改命?”^2 而背后的动机更是耐人寻味:2024年销量暴跌50%、股权冻结、创始人被限高……当一家车企的新闻头条从“续航突破”变成“被执行超7000万”,或许只有诉讼才能让它短暂登上热搜^2。
对比电影团队耗时5年打磨剧本、特效,哪吒汽车却将研发经费(不足蔚来1/3^2)砸向官司,完美演绎了什么叫“产品不够,诉讼来凑”。其官网悄然撤下声明却放任新闻发酵的行为,更是暴露了“维权是假,营销是真”的算盘——毕竟,黑红也是红。
哪吒汽车振振有词:“哪吒是公共文化符号!”但传统文化IP的开放性,何时成了企业“躺平摆烂”的借口?《封神演义》里的哪吒剔骨还父,哪吒汽车却想“剔骨要钱”——试图用法律绳索将公共文化符号捆成自家摇钱树。可惜法院早有定论:“哪吒”属于全民文化遗产,岂容独占?^5 这让人不禁想问:若注册“孙悟空”商标的车企起诉《西游记》动画侵权,六小龄童是否该收版权费?
更荒诞的是,双方曾有过“蜜月期”:2019年电影上映时,哪吒汽车蹭足热度,微博涨粉14万,销量冲进新势力前四^3。如今反目成仇,恰似灵珠与魔丸的撕裂——只不过这次,没有太乙真人的山河社稷图能兜住这场商业伦理的崩塌。
《哪吒2》里,小哪吒用热血打破偏见;现实中,哪吒汽车用诉讼消解了“逆袭”的悲壮。当企业把法律当营销剧本、将传统文化作投机工具,所谓的“我命由我不由天”,不过是自欺欺人的幻觉。
留给市场的启示录很简单:消费者或许会为“魔童”流泪,但绝不会为“碰瓷”买单。毕竟,神话里的哪吒能借莲重生,而商业世界里的“碰瓷者”,只会沦为资本闹剧中的丑角